最近因为疫情宅在家的朋友们,有多少人又开始N刷《甄嬛传》了?
这部剧播出已经有11年了,热度却仿佛从来没有降过,不仅常年稳坐下饭神剧TOP1,而且总是能变着花样登上热搜,什么“甄嬛传里的废话文学”、“假如安陵容参加冬奥会”、“关于我把甄嬛的故事当成现实八卦讲给朋友听”……对于网友而言,《甄嬛传》已经成为了互联网造梗发源地和不可替代的欢乐源泉。
《甄嬛传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,为什么11年过去了,还能稳稳地拿捏流量密码呢?
“梗文化”下的社交属性
《甄嬛传》真的是无论看多少遍,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东西,也为网友们“玩梗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。
刚开播那些年,“小主”、“极好的”、“臣妾做不到”等《甄嬛传》语言学被广泛流传,而随着时代变迁,剧中的人物、台词、剧情又随时能够无缝融入新梗,真的是“万物皆可甄嬛传”。
1、废话文学
去年「废话文学」火了,就有网友扒出,原来「废话文学」的鼻祖竟然是《甄嬛传》!
“银子去哪儿了?银子有银子的去处。”
“小主,你什么都不吃,好歹也吃点什么吧”
“这件墨狐大氅用的是墨狐的狐皮”
“皇后娘娘贤惠起来可真贤惠呢”
“这鸽子血艳红如血”
……
好家伙,为什么小编当年看的时候没有发现这剧里的台词这么水呢?
2、谐音梗
网友们为《甄嬛传》归纳总结了四种「谐音梗文学」:
世界上有四种头:
世界上有四种嘴:
世界上有四种通:
世界上有四种子:
3、弹幕上的“梗能力者”
形容安陵容是“后宫歌唱家、调香大师、冰嬉艺术家、苦杏仁爱好者”。
形容丽嫔和华妃是“没头脑和不高兴”。
为皇帝和果郡王分别起了代称“大胖橘”、“果子狸”,并套入台词,“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子狸,谁知你是大胖橘”,真是笑不活了……
如今看来,《甄嬛传》还真是什么梗都能接得住!而“造梗”、“玩梗”是当代年轻人社交世界里的日常,人们通过“梗”来表达自我、标定群体、寻找共鸣。网友“造梗”、《甄嬛传》接梗,才使得剧集年年有新梗,岁岁有花活,因而不断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。
当然,玩梗归玩梗,好的内容才是作品拥有生命力的关键。《甄嬛传》虽然集数不少,但是剧情并无冗余,反而层层相扣,人物塑造立体复杂,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细节满分,具有高度可探讨性和长期观赏性,也难免被观众念念不忘。
往期回顾:
肖战×百事可乐,精准拿捏年轻人的国风审美
“宛平南路600号”玩梗出圈?不愧是精神界的“世外桃源”
卖完咖啡又开画展?中国邮政在小资路上越走越远